班親會-資訊倫理素養與網路安全宣導

上一則公告 下一則公告

一般公告 / 張貼者 資訊組長    


張貼日期: 2024-08-28 00:00:00  點閱:242


家長如何陪伴孩子安全上網?

平時家長就可以與孩子一起建立良好的網路使用態度與習慣,陪伴孩子一起安全上網。如果平常家長沒有留意到孩子的網路活動或使用的習慣,建議在暑假前可以調整好家裡的網路環境,並與孩子共同訂立上網公約。

調整家中網路環境

  • 家中的電腦最好是放在公用的空間,例如客廳或書房,避免放在孩子的房間;此外,電腦螢幕最好是朝向大家都可以看得到的地方,這樣家長可以隨時看到孩子的上網活動。
  • 留意電腦椅子與螢幕的高低位置,螢幕需在孩子能平視的位置,螢幕與眼睛之間的距離大約是螢幕對角線的3-5倍,或是一個手臂長,大約是50公分 到60公分。許多家庭已不使用桌機,而是使用平板電腦與筆記型電腦,眼睛也應距離螢幕50公分到60公分(觀看手機最佳距離,眼睛距離螢幕應有30到40 公分),而且使用平板電腦與筆記型電腦時,這些設備通常位置較低,為避免孩子彎曲脖子觀看螢幕,造成頸椎傷害,家長可考慮購買增高架,讓眼睛平視螢幕。
  • 如果有必要,現今許多電信業者都有提供「上網時間管理」的設定服務,讓家長可輕鬆有效地隨時設置上網時間和上網時段,也有提供隔絕不當網站的服務,家長可參考電信業者的網站或與電信業者諮詢。此外,教育部也有提供網路守護天使軟體(http://nga.moe.edu.tw),此軟體可阻擋不當網站、提供上網時間控管,手機也可以使用此軟體。

訂立網路規範

  •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訂立明確的網路使用規範,將使用時間、方式等,清楚地寫下來,貼在共同上網的地方(書房或客廳),讓孩子知道他可以使用智慧 型手機或平板電腦,但是需遵守共同制定的網路規範,例如:寫完作業才能使用、一次使用半小時、不隨意下載軟體、下載任何軟體前先告知父母等。也可適當地獎 勵孩子,當孩子都達到要求,或當孩子成績進步時,可以獎勵的方式,與孩子一起下載遊戲。
  • 暑假前,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召開網路規範的「時間」討論會,讓孩子思考,自己需要花多少時間在電腦或手機上。與孩子一起討論,制定規範,讓孩子 有參與感,而不是被強制規定。如果孩子的網路時間結束了,但還是持續使用電腦或手機,或要求再增加時間,父母應提醒孩子確實遵守規範,因為這是親子共同制 定的。但當孩子都確實遵守規範時,也別忘了鼓勵孩子,讓孩子知道自己是一個能說到做到、有誠信的人,讓孩子維持正向的行為。
  • 如果暑假期間孩子的白天主要看護者為阿公阿嬤,也可以與阿公阿嬤一起說明規範,與孩子一起遵守。
  • 上網公約可參考eteacher網站 > 宣導文宣 > 宣導海報 下載使用。

瞭解孩子的網路活動

  • 家長最好在孩子剛開始學電腦和第一次申請網路帳號的時候,就開始瞭解和管控孩子的網路活動。建議家長一定要知道孩子的網路帳號,如果孩子是第一次申請網路帳號,例如社群網站,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瀏覽社群網站的規範,一起申請帳號,家長也可以知道孩子的網路帳號。
  • 家長最好能成為孩子的網友,例如臉書裡的好友、LINE的好友、網頁部落格的好友、網路社群裡的一員。透過網路上的分享,能比較了解孩子的網路生活狀況和交友狀況。

以身作則,多培養與孩子的親子關係

  • 家長與孩子平時就養成良好的網路使用習慣,家長更應以身作則,避免全家聚餐或聚會時人手一機低頭滑手機的景象。
  • 家長可利用吃飯時間或飯後,與孩子聊聊學校生活、週末、暑假計畫等,多培養與孩子的良好親子關係,而非空閒時間即使用3C產品。

 

 


離不開手機  當心孩子網路成癮

各位親愛的家長,有注意到你的小孩已經是所謂的低頭族嗎?媒體陸續報導青少年手機成癮,行為舉止退化,還有學生蹺課玩網路遊戲等。美國精神醫學會將於2013年5月推出新版「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(DSM-V)」,擬將網路成癮納入精神疾患中的一項。

網路成癮症(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,簡稱IAD),起初於1995年,由學者Ivan Goldberg抱著開玩笑的心態,用來形容一些沉迷網路的人,泛指過度使用網路而行為失常的人們。

時過境遷,如今網路及3C產品日新月異,人手一機的狀況已是世界潮流。過去研究指出,大陸大學生11%網路成癮;南韓更是18歲以下年輕人,近30%有網路成癮危機。

根據資策會統計,至2011年6月止,台灣經常上網人口近1千1百萬人。隨著上網普及率逐年上升,未來網路成癮症勢必成為台灣的一「心靈公敵」。

對於網路成癮症的診斷,目前醫界尚無定論,常用準則包括Kimberly Young博士診斷準則以及DSM-IV中的病態性賭博(pathological gambling)的診斷準則和大陸學者採用的診斷準則,各準則略有不同,但核心概念類似。

民眾若對網路使用有強烈渴求,停止上網時會出現不適、煩躁、易怒、注意力不集中等戒斷反應。而使用時間平均每天使用網路超過6個小時,而症狀持續3個月以上。再加上下述5項條件符合1條以上,就可能已經網路成癮。

1.為達到滿足感,不斷增加使用網路時間和投入程度。

2.使用網路的開始、結束及持續時間難以控制,經多次努力均未成功。

3.固執使用網路,不顧其明顯的危害性後果,即使知道網路使用危害,仍難以停止。

4.因使用網路而減少或放棄其他的興趣、娛樂或社交活動。

5.將使用網路作為逃避問題或緩解不良情緒的途徑。

目前對於網路成癮症的治療,以認知行為治療為主,藥物治療僅能輔助,患者多在各醫院精神科門診治療。

若家長發現孩子有類似症狀,影響到課業、工作、生活及人際關係,建議盡快尋求協助。所以要隨時警惕小孩的網路時間管理控制!讓小孩向「低頭族」說不

https://eteacher.edu.tw/Figures/poster/poster-2017-11-21-09-59-43.jpg
預防犯罪宣導-澎湖縣政府警察局白沙分局
 
 
有關資訊素養與網路安全相關訊息,可參考下列網站:
(一)教育部中小學網路與素養認知網https://eteacher.edu.tw/
(二)教育部全民資訊素養網https://isafe.moe.edu.tw/parents/